Skip to main content

We use cookies and tags on our website to provide you with a better website experience, advertising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understand what our website is being used for, and for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 purposes. By clicking ‘I Accept’, or clicking on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such purposes and the sharing of your data with our trusted partner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read Privacy Policy.

返回本文
交通指南

关于本馆

美术馆的建筑

各设施

主馆

重要文化遗产(建筑物)国立西洋美术馆主馆 2007年指定
二战后,作为日法两国恢复外交和改善关系的象征,由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家之一的法国建筑家勒·柯布西耶(1887-1965)设计,于1959年3月竣工的历史性建筑物。

勒·柯布西耶

20世纪的代表性建筑家之一,出生于瑞士,但以巴黎为中心活跃。除建筑之外,还涉足绘画、雕刻和家具等,从个人住宅到联合国大楼的原案,开展了广泛的创作活动。在绘画、建筑和城市等中追求具备了合理性和功能性的明快设计原理,对20世纪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倡“现代建筑五要素”(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被视为现代建筑之父之一。

前庭院翻新

国立西洋美术馆在2020年10月19日至2022年4月8日的约一年半的休馆期间,对前庭院进行了翻新施工。

自1959年开馆以来,为了提高作为美术馆的功能,曾对本馆的前庭院实施了各种更改。另一方面,当包括主馆和前庭院在内的整个场地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建筑运动的显著贡献―”)时,有人指出,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最初的前庭院的部分设计意图已经丢失。因此,在这次施工中,以更新位于地下的企划展览室的屋顶防水为契机,为了正确传达勒·柯布西耶的原始设计意图,尽可能将前庭院恢复为主馆开馆时的姿态。

主馆开馆时,正门位于面向上野公园喷泉广场的西侧。前庭院是一个植物栽种较少的广阔开放空间,为了保持与外部的连续性,其周围用可从公园路眺望雕塑和主馆的有缝隙的栅栏围绕。在前庭院的地面上,标有从西侧的这个正门朝向罗丹《地狱门》笔直延伸的线,以及途中向左拐直角弯朝向主馆引导的线。这条T字线在地面勾缝中以格外显眼的方式铺设,起到了引导人的移动般的作用。

在这次前庭院翻新中,尽量减少了植物栽种,并将从西侧门的进路、开放式的栅栏,以及罗丹的雕塑《沉思者》和《加莱市民》的位置都尽可能恢复为最初的状态。另外,针对基于勒·柯布西耶根据人体尺寸和黄金比例设计的“模度”尺度划分的地面勾缝,也包括细节在内进行了复原。

新馆

在纪念国立西洋美术馆设立20周年的1979年竣工。扩建新馆时考虑到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主馆融为一体。外墙采用开放结合式PC板,为在建筑物外侧隔热的双重构造。新馆与主馆一起形成环绕榉树、银杏树和樟树三棵大树等的布局,由此营造了郁郁葱葱的中院。

企划展览馆

企划展览馆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企划和特别展、修复保存、美术教育、信息资料部门等为中心的美术馆活动而建设的。设计时,不仅让用户能够舒适利用,还考虑到周围环境,力图实现适宜于上野公园内设施的建筑。

世界遗产手册

※将打印用文件进行双面打印并将其折叠成四分之一,便成为携带方便的手册。

中文(印刷用PDF文件:7.31MB)

中文(表示用PDF文件:5.2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