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本网站使用了Cookie(小型文本文件)、标签等技术,目的是为了提高顾客使用本网站时的便利性及依据顾客访问履历登载广告,并掌握本网站的顾客使用状况等。如果顾客点击“同意”键或点击本网站,则视为是顾客为了上述目的而同意使用Cookie,并同意与本网站的合作商和承包商共享顾客的数据。详细信息请参阅本网站的《版权和政策》。

地狱门

奥古斯特·罗丹
1840-1917年
地狱门
1880-90年左右/1917年(原型)、1930-33年(铸造)
青铜
松方收藏

1880年,罗丹接受了计划建造的装饰美术馆的门扉委托制作。在高达5公尺的门上所装饰的浮雕,是以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为主题,这应该是出自罗丹自身的选择。最初曾经考虑仿照吉贝尔蒂所制作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礼拜堂的门扉《天堂之门》,将门扉区分为几块镶板,并将故事依照情节安排在各个镶板上。不过,在地狱门的第二件小模型之后,转变为如漩涡般地将人物配置在整面门扉上,类似西斯廷教堂的米开朗基罗壁画《最后的审判》的构图一般。在但丁诗作中登场的众多人物也都尽可能地被排除,最后只剩下“乌戈利诺”、“保罗与弗朗切丝卡”、“Fugit Amor (逝去的爱)”等部分人物。在《地狱门》中可以找到超过200件的人体像,然而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放在门楣中央的“沉思者”。在门的最上方所放置的“三个影子”的雕像,传递了这样的讯息:“进入此门者,舍去所有的希望吧”,并将观者的视线引导至“沉思者”身上。不过,装饰美术馆的建造计划最后中止,《地狱门》在罗丹生前并没有铸造成青铜像。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详细情况,在1900年的展览会中,曾经展示过除去独立人体像的门的部分。另外,曾经拜访罗丹工作室的几位友人与评论家,也都留下了纪录。从这些纪录中,可以在某个程度上得知作品的制作过程。罗丹去世时,《地狱门》仅留下石膏像,松方幸次郎是第一位订制《地狱门》并将其铸造完成的人。

S.1959-0045

image